从商帮故里出发,追溯浙商“共同的精神家园”。
6月18日清晨,县工商联组织的工商界企业家、龙游青创部分成员,从汇集了最多商帮之源文化元素的龙游荣昌广场出发,奔赴杭城。
千年商脉,源于浙西;百年商帮,起于龙游。
南宋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孔氏家庙的驻扎,兴商政策的宽松与书院的自我造血生血的需求,从印书业、造纸业和珠宝业,开启了儒商风气,而百姓结合传统的山货贸易和垦拓业,龙游商帮“无远弗届,遍地龙游”。
“天下洞庭徽,遍地龙游商”,正是当年繁华的写照。
然后漫漫商道往东延伸,沿海商户迅速兴起之际,龙游商帮未能有所对接。从龙游一路向西的队伍,在彩云之南渐渐隐落,掩映在历史长路的风尘之中。
不知道龙商前辈傅暹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天气里走出院落,仰天一望,也如今天这般湛蓝透彻。
那一天,他奉召要去往杭州。那个年代,皇帝欲见富商,只有龙游商帮中才有可选人物,这不仅是浙西的奇迹,更是商帮的荣耀。
这是傅暹第二次叩见下江南的清朝皇帝,却也是龙游商帮最后的辉煌。
更没有人会想到,太平天国运动来了。
似乎也应该允许好好谈一谈它无法掩盖的消极面了。
就说经济问题上。
这次历时十数年的暴力行动,龙游城镇大比例的人口,不是被杀,就是落荒而逃,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遭到严重破坏。
店铺关门,商人逃亡,金融死滞,城镇人民的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史料记载,太平军到后,“商贾流离”、“江路不通”、“城内店铺亦歇,相继逃散”。
全国各地一般中小城镇,兵伍所及,“一路蹂躏”,“死伤遍野”,经济上更是“商贾裹足,厘源梗塞”。十余年间,与其它不少地方一样,龙游,在太平军和清军的多次拉锯之间,每次又把灾难重复一遍。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彻底摧毁了中国商人集团:龙游商帮。
让今天惋惜的,是“天兵”过后的空城,外地流入的人们,他们发觉这个物华地丰的盆地,根本无需经商,悠然的农耕,便是他们生活的天堂。从此,龙游的商业基因开始变异,顽强的经商因子被安逸的惰性占据上风,往日的深宅大院也更加低调到无法窥视。
这个时候,十九世纪已经迎面而来,世界已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无远弗届”的龙游商人,没有了后援。所有的书院,学优而仕成了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也人们最好的出路。于是,这样的办学风气和社会习俗,让当地优秀人才断然割裂了经商之念。
富而生逸,穷则思变。
东南沿海的浙商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但在改革开放前,他们的自主创业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浙商博物馆内,记述着这样的故事,茅理翔、邱继宝、阮小明三位浙商,他们早期有的是混进广交会,甚至从下水道钻井广交会,最终被保安抓到,罚站罚钱写检查等屈辱经历。
义乌农民在农闲时挑着货郎担走村窜户用红糖饼换取鸡毛,再将鸡毛加工成鸡毛掸出售,以贴补家用。
正因为他们这种永不放弃的四千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浙商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但在改革开放前,浙江的民间自主创业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龙游商帮的后人在这样的“精神家园”里,会有胆怯吗。
展览面前,龙游人一幅一幅看过去,很认真。
这里有他们先人的深深浅浅的印迹,这里有他们先人的筚路褴褛英雄背影。
其实,龙游商人的风骨和品格仍然潜在,千年封存不灭,生生不息。
龙游“五大百亿”产业全县域产业布局统筹已经展开;培育、成长、壮大、规范“四位一体”,完善“四优”企业激励机制局级形成。
在龙游本土,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号角正响;在龙游域外,龙游杭州商会、宁波商会、深圳商会、北京商会、鄂尔多斯商会,企业佳绩颇传;在港澳海外,在香港、在欧洲、在美国、在南非,龙商渐渐壮大。
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教授作论坛,把龙游商会引入了论坛氛围之中(上图)
网易传媒总编章丰在演讲(下图)
在浙商博物馆,网易传媒总编章丰一场演讲,是浙商博物馆精神弘扬的极好注解。
这位曾多次主持改版《青年时报》,提出全媒体分众化办报理念,创立《青年时报》社《评论周刊》、《大学生周刊》、《读书周刊》等精品周刊的体制内青年才俊,官拜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面对新时代的浪潮,章丰说,“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座无虚席的论坛上,龙商向演讲人提问交流。
同样的旅行大巴,载着同样一群人,但此刻的心境全然不同。尽管天色已晚,在工商联主席吴安春的组织下,车上所有人,都拿起话筒,畅谈一天个感受。
他们有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工业企业,有传统的养殖业,有食品加工行业,有包装印刷产业……有龙游温州商会会长、永康商会会长……
不同的行业企业,同样的心声:身为龙商是值得骄傲的,发展实业的有劲的。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一部经济增长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故事。
这是龙游商帮的故事,这里有新龙商的故事。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实力的商人的群体中,浙商翘楚而立,龙商,跻身期间。
新千年商道上,龙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