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唐朝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那么到了宋代,饮茶之道对水、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了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
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爱茶,甚至在宫中还设立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至于平民百姓,生活的茶规矩也很多,比如搬家时邻居要“献茶”,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在宋代的茶叶著作中,著名的有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文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由于南北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宋时称为茶肆,小说讲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茶肆则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说话讲史者在茶肆中搭台即席开讲,饮茶者一边品茗一边听书。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
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出“点茶”、“斗茶”和“分茶”等娱乐方式。
点茶: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其实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
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分茶:由于点茶法的使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由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由于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广,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