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付出了,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想要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1965年,一位在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的韩国学生喝下午茶的时候,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的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的毕业论文《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在东方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还有没有大胆的提出来。惊喜之余,他写信给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剑桥校友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个心理学学生成为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另一位成功人士--张亚勤,也是超越了自我。他12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这段辉煌的经历,在张亚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而真正的事实是,当我们把一个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似乎才能窥见更多的颜色。在人际交往上,张亚勤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相处得很好。作为一个“神童”,他与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李开复得到张亚勤加盟的消息后,表示了他对张亚勤的赞赏:“说实话,他的能力,远超过当时的职位,当院长都是屈才了。”前微软、思科的中国区总裁杜家滨对张亚勤的评价也极高“他是我见过对科技最热情的研发人才?!?/p>
他们的评价,并非夸大其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张亚勤就在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IEEETransactions》发表文章,“到现在为止,我可能在这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0篇文章。这个杂志审稿周期是两年,能在这里发表论文,代表着一种认可。”事实上,很多专家终其一生,都很难在这家杂志上发表10篇论文。张亚勤加盟时的微软,在中国霸道而脆弱,它对中国信息化的贡献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国既赚到了钱又赢得了声誉,微软在中国既没赚到钱,也没赢得声誉和尊重。5年之内竟然换了5任CEO,其中有两个后来还写书批评微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成立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与市场和利润不直接挂钩的机构。它持续招贤纳士的作为,冲淡了原来那咄咄逼人的形象。11年时间,这个研发机构发生了裂变,由微软中国研究院升格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随后又成立了微软亚洲工程研究院,这些机构现在已经整合成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由最初的4个人,变成现在的3000多人。现在的张亚勤,生活规律而有节奏。上午9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办公室。此外,他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在媒体的记忆里,他具有将精力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沉浸在多媒体的世界里。他还喜欢做生意,对风险投资和股票买卖都很热爱。某些时候,他骨子里还保留着一些顽童的秉性,比如会在电梯门开的一瞬间转身跑开,从楼梯拾级而上,然后满脸灿烂的笑意看着其他同事出来。
人的自身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力量是强大而有力的,只要突破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才有可能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