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人白仲会(左)与张孝元切磋《关羽刀法》技艺。
一个是关羽刀法宁夏第三代传承人,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两人一文一武,以关羽刀法武术套路为脚本,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携手创作了剪纸版10米长卷“关羽刀法图”,并应邀参加明年2月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武术节,共同展示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公刀法”传人在宁夏
身穿对襟蓝大褂,脚踩软底黑布鞋,现年62岁的关羽刀法宁夏第三代传人张孝元,步履轻盈、身手敏捷。
关羽刀法相传为三国时期关羽所创,在民间已密传1700多年,据说如今会此刀法者极少。关羽刀法流传到宁夏的时间不算长久。其在宁夏的第一代传人叫马振武,是现在的同心县河西镇人。马振武少年流浪时,被马福祥军队抓去做杂役,在甘肃省武威松涛寺释迦和尚处学得此刀法。
现年75岁的李敬才是银川市的一名回族退休干部,自幼喜爱武术,擅长长拳,熟悉“八步缠腰刀”“武松单刀”“二郎棍”“达摩杖”等武术器械,拜马振武为师后,成为此刀法在宁夏的第二代传人。“一次机缘巧合,在唐徕渠边结识了我的师傅,我自小喜欢武术,也经常练习,他经过认真考验,将一身绝学传给了我。”张孝元说,为使关羽刀法发扬光大,他还将关羽刀法刻制成光盘,对外发行。
2010年6月,关羽刀法被列入银川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六旬老汉妙手剪出新花样
奶奶剪的窗花、妈妈绘的花样,白仲会从小耳濡目染,酷爱舞剪弄纸,在老家中宁县恩和乡华寺村颇有名气,乡邻逢节庆、喜事都喜欢找他剪纸花。
初中尚未毕业,白仲会被县文化馆抽去搞设计和布展,随后到宁夏农垦简泉农场工会工作。在农场工作18年后,被调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嘴山支公司做宣传工作。期间,他坚持创作各种剪纸作品。退休后,他花3年时间,搜集整理出各个时期的毛主席形象,创作了25米长的剪纸长卷《毛泽东同志形象60幅》,获中国书画院等组织特等奖。“妻子反对我搞剪纸艺术,挣不上钱不说,还要投入那么多精力,也常常为了满屋子的纸屑与我怄气。现在我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她也不再反对。”白仲会笑着说。
今年68岁的白仲会擅长人物剪纸创作,其中《炸馓子》《聚礼》《宰牲》等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2006年获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铜奖。与他人合剪的《百鱼图》,2006年在宁夏剪纸艺术作品展上获一等奖,在北京获第29届奥林匹克书法艺术展特等奖,部分剪纸作品被收录在《中国艺术人名大典》。
共创剪纸长卷闯武林
张孝元一直琢磨,如何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将关羽刀法三十六式完整表现出来。一次,在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班上,他了解到了剪纸艺术。
通过不断比较,他看中了白仲会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剪纸手法。“其实,我们两个认识都快5年了,但一直不了解对方,通过剪纸,让我们在彼此的领域找到了共同点,激发了各自的创作灵感。”张孝元说。
张孝元说,《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白仲会采用阴刻的手法,使关公的红脸形象栩栩如生,并将关羽大刀砍、劈、刺、撩、挑、戳等格斗招式的武术套路一一剪刻出来。此外,每一个武术动作,还蕴藏一个故事。如“千里寻兄”是讲桃园三结义后,关羽策马千里四处寻找刘备下落;“老爷挑袍”是讲关羽得知刘备下落之后,要弃曹寻兄,曹操挽留赠袍,关羽为防有诈用刀将所赠之袍挑起等。
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次结合,让两者的表现形式更加灵动。张孝元说,参加完8月份在江苏张家港市举办的全国武术节展览,他们要为明年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武术节做准备,收到邀请后,作品已经邮寄过去了,希望在这个大舞台上将宁夏的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为宁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