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嵘林
博文地址:http://zhangronglin.fyfz.cn/b/825156
近日看了学者周濂《谁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按图索骥”又看了一遍电影《风声》。
观看这部电影,我并没有聚焦于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而是被影片最后一段话所触动?!暗腥瞬换崃私?,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比崛跖庸讼魏我阅茉诿娑愿髦盅闲炭酱蚴币Ы粞拦兀欢ㄒ研畔⒋鋈フ茸橹?,何以能牺牲自己挺身?;け人卸氛椤⒏心芰Φ睦锨?这种内在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份责任与担当。顾晓梦选择把自己交了出去,交给了一种信仰,一种主义,一种在当时被认为是危险的主义,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用生命践行着自己追随的这份信仰与主义,在某种意义层面上,顾晓梦是幸运的甚至是幸福的。
与顾晓梦对比,一些人做不到这种担当与付出。正如周濂在书中所说,“带给我们感触的或许恰恰就是我们为什么无从交出自己?!蔽颐峭怂踉凇拔摇钡耐饪抢锩?,“那种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与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留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
当下的中国,法律人的法律技能越来越娴熟,但是法律信仰的建构仍需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根据网上的解释,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ddh“被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斗ㄔ分榱帧肪砭潘?“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毙叛?,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法律信仰是什么,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释。但从共性上说就是相信法律本身包含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法律是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的化身,是人类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具体体现,是苏格拉底所言的“良法之治”。作为法律人应当将法律信仰奉为圭臬与最高行为准则,相信法律是人类的正义之神,法凌驾于个人之上、权力之上。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法律不仅并没有被人们所普遍认识、接受和遵守,甚至一部分法律人对法律疏远、怀疑、失望、排斥,借法律之器,谋取私利。而正是这部分人的行为造成部分人对法律的不信任,这种伤害是巨大的。尤其是执法人员首先要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竭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并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人们看到法律的光辉,感受法律的温暖。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相信法律,依赖法律,信仰法律。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司法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如果希望未来中国的法治道路越走越顺,法治环境越来越好,法律人就要坚定崇高的法律信仰,愿意为了“法律的信仰”、“法治主义”献出自己,如此,法律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此刻,我们就像坐在《风声》片中结尾的小汽车里,虽然天空有些阴霾,但拐角之处,路的前方是一片更加广袤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