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两国的经济合作成果,马上就会反映在消费者家里的“菜篮子”上。让消费者感到兴奋的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中荷建交以来两国合作的首个体系化食品安全项目。承担这个项目的是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该机构是刚刚揭牌成立的,据该中心负责人说,这得益于伊利海外研发中心的平台优势。
模式中的密码:
研发过程平台化
创新研究如今算是“显学”,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也早已形成全球的潮流。而刚刚成立的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成功的密码何在?在中荷经贸论坛上,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一席话中找到了答案,他称这种模式为“反向创新”。
所谓“反向创新”模式,本来是前国际研发领域的词汇,指的是跨国企业重视新兴市场的研发,在新兴市场成功研发出的产品,还可反哺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将海外研发常态化、平台化。
正是这样的理念促成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诞生。该中心由伊利集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成立的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的研发实体。该中心是将首先在奶牛养殖、乳品研发和食品安全三大重点领域发力,成为乳业“智力引擎”。
“‘反向创新’的最大的价值是海外研发平台的作用,”乳业专家陈渝认为,伊利有了欧洲研发中心这个海外研发平台,中国乳业就能实现对全球智力资源、研发资源、知识成果的聚集。
技术中的密码:
智力资源全球化
这次伊利集团承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亮点,在于核心技术。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该体系将结合两国实践,针对生物细胞培养,评价生物细胞安全和功能因子等方面的最新技术达成合作,引入大数据概念应用于两国乳制品质量分析。
生物细胞培养、生物细胞安全和功能因子、乳品质量大数据分析,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欧盟接上了轨,研发中心的智力资源全球化,融合全球顶尖学术成果,“融智”更重要的是瓦大周边的食品硅谷,伊利无疑实现了智力资源的全球化。
成果中的密码:
战略成果体系化
在中国乳业领跑数十载,伊利从不缺少创新基因,和海外机构合作多年,伊利也不缺海外合作研发成功案例。伊利的海外战略被称为“全球织网”,2013年,伊利集团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兵不血刃地铺开了在新美欧三大“全球乳业传统势力区域”的拉网布局。先后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与美国DFA、意大利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三大洲都有品牌全球化的支点。
此前,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战略全球化带来的必然是研发系统的全球化。伊利全球研发系统在去年一年内实现研发过程平台化、研发资源全球化和研发成果体系化。2013年以来,随着伊利全球织网战略的开展,伊利研发系统也进行了全球化的提升。去年7月亚洲最大的乳业研究院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建成,今年2月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在荷兰瓦赫宁根揭牌,加上这次承担中荷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研发任务,伊利全球研发系统在一年内实现了研发过程平台化、研发资源全球化和研发成果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