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内有一种发光细胞,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鳞的化学物质,称为萤光素。当萤火素遇到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芒。不同的萤火虫光芒持续的时间不同,有的不到一秒钟,有的可以维持好几分钟。
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
近年来都市化及土地开发对萤火虫的栖地及生态都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久而久之,萤火虫的数量因而逐渐下降,而造成萤火虫逐渐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1.栖地遭到破坏,栖地环境的稳定是萤火虫赖以生存的根本。
2.人类大量开发土地,改变或破坏原本萤火虫所栖息的环境,使得萤火虫的族群大大的减少。
3.农药、化学药剂污染
4.人类把大量的生活废水排入江河中。
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的污染,萤火虫这种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昆虫离人们渐行渐远,即便是乡下也难觅它的踪影,为了让萤火虫再次飞舞起来,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均出现了不少的保育培育萤火虫的机构,这样不仅带动了以萤火虫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也让往昔逐渐消失的萤火虫又频频出线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在中国近几年也陆续出现了以爱琴海萤火虫培育中心为代表的民间萤火虫培育团体,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培育出常见的陆生水生品种,爱琴海萤火虫的温室反季养殖技术更是大大缩短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周期,让其在冬天也能成长,冬天也能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幼虫和成虫哦。萤火虫的人工饲养让更多的大小朋友能零距离接触到大自然久违的精灵!
本期编辑|苏杰|转载请注明来源|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