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企半年报都还没出来的情况下,那些榜单们便急吼吼的出街了。不过,今年榜单的质疑声变得多了。业内人士与开发商自不必说,同行之间互相不服,比的就是销量、销售金额。另外,虽然大多数购房者把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推出的房企排行榜当成“胡润百富榜”只看一乐,但也并不代表这份榜单甚至其他的房企数据可以胡乱“兑水”。
因为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各种购房建议里的那条“最好选择品牌开发商”的判断往往来源于此。
对于榜单发布的时间,通常是克而瑞研究中心在每个统计周期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公布出来。几天之后,中国指数研究院才开始放榜。而由于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榜单缺少传播渠道、榜单时效性已过等原因,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榜单传播效果往往较小。所以除非你是业内人士,将两个榜单进行对比的可能性较低。
但不久前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房企排行榜,中国指数研究院一反常态,6月30日即发布榜单,一举超越克而瑞的放榜时间,榜单之间挑战的火药味瞬间十足。这也间接导致,两个榜单放在了同一个时间窗口进行比较。
当然,还有一个新增变量,即亿翰智库的加入。原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创立亿翰智库后,迅速建立起亿翰数据。亿翰数据作为一个搅局者,直接跳过了次日发布的传统,而采用了提前几天发布预估榜单的办法,为克而瑞和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榜单较量添了把火。
说实话,无论是亿翰智库的预估排行榜,还是中国指数研究院、克而瑞的标准榜单;数据上可以吐槽的槽点实在太多。比如克而瑞榜单中居然没有北京金隅,但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榜单中以104亿的销售额,排名25位。
榜单公布后,分管克而瑞的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失误。
虽然客观上讲,上榜企业多,也牵扯到销售额、销售面积,其中又包含房企间合作项目的销售占比等等复杂问题。比如对于融创绿城这样一个复杂房企,几乎所有的榜单都无法准确评估出融创绿城的销售业绩中融创该占多少,绿城该占多少。于是我们看到在克而瑞的榜单上绿城中国销售金额为198.3亿元,排名14。而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榜单上绿城中国排名则提升到第9,销售金额大幅提升64亿元至262亿元。但7月8日绿城中国发布上半年销售金额为276亿元,两个榜单均有不小的误差。
另外,部分房企不配合、或者开发商自己就没算清楚也不是不可能。但这直接让业内人士、开发商、消费者对房企榜单失去了信任。
这直接造成三种结果:
榜单公信力下降。以前,房企为了排名更好看,或者压制竞争对手,砸钱买榜。作为销售和忽悠资本市场的道具,“美化”榜单排名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由此入榜的价码水涨船高,这是造成榜单“失准”,榜单含金量降低的最原始因素。
银行不再以此放款。说来奇怪,银行好像很容易被房企忽悠,那些负责放款的专员们找找旧账、查查榜单、搜搜网页、找找负面就敢放款。于是乎,房企就投银行所好。想必,经过此次榜单的失准传播,银行也应该更加理性了。
消费者不再迷信。榜单排名的各种“失准”和发榜机构的被“扒皮”,早已让购房者们不再仅仅把挂在售楼处里的各种证书、名次作为主要考量因素。
至此,房企榜单也就几成鸡肋了。